“一停到框”不只是个技术活
常德市城区5家共享单车企业日前共同上线AI识别技术,这是利用车辆前方的摄像头识别车位上的红白线从而实现还车的一种技术。市城区大部分共享单车已完成设备安装,符合“精准停放”标准的车位已基本施划完成。待这一系统于11月1日正式启动后,市民还车可轻松实现“一停到框”。
不规范停放的问题,是伴随共享单车的出现而产生的。为了解决乱停乱放问题,很多城市都划定了大量的“电子围栏”区域,共享单车用户只有停车入栏,才能顺利锁车。但由于民用GPS定位精度等因素,停车不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将共享单车停放在指定框里,却还不了车;明明还有一段距离,坐标却显示共享单车已在停车区域内……AI识别技术要求车辆必须精准停进车位才能成功落锁,技术的升级势必带来用户体验、市容秩序的“双提升”。
近年来,为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秩序,城市管理者也是想尽了办法。市城区建立“市级统筹、属地管理、企业主责、多元共治”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市城管执法局遵循“定基数、建平台、请帮手、办协会、抓考核”工作思路,持续推动“清爽行动”,大力整治共享单车乱象,常德共享单车管理经验受到《人民日报》推介。即将投入使用的AI识别技术,是我市共享单车智能化管理“再加码”。
尽管如此,共享单车乱停放的情况仍然存在。机动车道上“随性”停放的共享单车让人猝不及防。升级智能化管理系统是让“停车入位”更加便利,解决的是停车“最后一米”的问题,但对于个别人来说,其在用车时不能带着一颗“公心”上路,还车时没有定点停放的意识,以上诸般努力的效用就打了折扣。
政企联动之下,各地运营企业也在不断提升主体责任意识。今年8月,为配合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郑州3家共享单车企业经协商一致,共同发起联合倡议,在市区开展违规停放共享单车行为联合限制活动。过去一个自然月内,在城区违规停放5次以上的用户将被纳入联合限制措施对象,下个月的5个自然日内不得使用共享单车。
从出台相关管理规范,到升级技术手段,再到引导公众共同参与共享单车管理,不少城市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制度、规则的约束力,完善全覆盖的执行机制;如何更加合理地设置车位、调度车辆,避免“骑车5分钟,停车半小时”的尴尬;如何在“政府要秩序、企业要效益、市民要方便”中找到平衡点,实现共享单车的共治共管共享?有关各方面临新的课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