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有血性的“护灯人”
一条条小街小巷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连结着千家万户,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的不仅仅是居民回家的路,更温暖了群众的心。
3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市城区西郊一巷第一次见到市灯饰管理处城西所所长廖红贵,作为“护灯人”的他,刚完成一盏路灯的检修工作。
廖红贵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踩着脚蹬,系着安全绳从3米高的路灯杆上往下爬,见到我们采访组时,他有些羞涩,“应该在办公室约你们的,但是今天临时出了任务,必须来现场。”
2006年,廖红贵接手维护管理小街小巷的路灯工作,他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穿梭在常德的每条小街小巷,对路灯进行全面摸底、编号,并编制维护材料。“全市小街小巷的路灯,线路什么走向,我都了解。”廖红贵打着手电筒,穿行在小巷子里,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巷口灯坏了,非常不方便,我们接到投诉就马上过来修。”居民回家的必经小路虽然不长也不宽,但修好的路灯,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黑夜里的温暖与安全。
今年,是廖红贵从事路灯维护的第18年,他笑着告诉记者,虽然他是所长,但也是“兵”,有任务时必须上,常德城西片区部分主干道上,一万七千多盏路灯就是他和同事们的“主阵地”。
近10年的从军经历影响着廖红贵的工作习惯,“人没得血性,我看不得。”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军人出身的他,对自身和下属的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说:人要有血性、要有本事、要有能力、要有德行,才能把工作干好。
廖红贵所在的城西所共有17名路灯维护人员,他们分日、夜两班在市区内进行巡查检修工作。检测变压器、维修路灯、下电井、换灯泡……繁琐的常态工作里,蕴藏的是“护灯人”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按照国家规定,路灯的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就能达标,但是廖红贵所在的维修队一直把路灯的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
从白炽灯到LED节能灯,从电线杆到多功能智慧灯杆,从全市90年代的1万多盏路灯到现在的7万多盏路灯,变的是灯的类型和数量,不变的是“护灯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忙碌于常德的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点亮这座城市的夜空,带给夜间出行的人更多的踏实感。
不知不觉中,采访到晚上10点才结束。告别了廖红贵和他的同事,以前从没注意过道路两旁路灯的我,突然感觉路灯格外的明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