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刘剑英谈常德城市化经验
我们的经验就是“创新”
最近10年,湘西北重镇常德在城市化进程中佳绩频传,囊括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多项荣誉,放眼湖湘大地,能集如此多的殊荣于一身者,惟常德而已!在湖南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中部省份,在资源并不独厚的常德市,人们是怎样把一个小而破旧的常德城脱胎换骨成全国的魅力城市的呢?
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剑英认为,常德城市化进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归根到底是思路敢于突破,体制勇于创新的结果。
优先发展中心城市
快人快语的刘剑英副市长告诉记者,他在政府里的分工是主管城建工作,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管城建的市长,而是负责城市工作的市长。“只有这样的角色定位,才能让人高屋建瓴,从宏观层面、从全局高度把握城市化进程的大局。”
刘剑英认为,地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竞争,因为城市拥有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和便利条件,能够产生洼地效应,越是大城市,越能在经济上形成强势。
“常德地处湘西北,与湖北、重庆接壤,如果不抓住机遇建设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常德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常德市决策层高瞻远瞩,及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变优先发展小城镇为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大力推动常德城向50万人以上的现代化中型城市迈进,同时扶持各县级城市加快发展。
“事实证明,我们的思路是对的,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常德已经基本实现湘西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在全国600多个城市的经济总量排名中,常德的位次已由前几年的120多位跻身去年的第99位。”
“以人为本”经营城市
常德的城市化,也经历了大规模拆迁、拆违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妥善处理了城市发展与群众利益问题。
刘剑英说:“城市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包括乱搭乱建,城乡接合部脏乱差等,表面上是郊区农民和进城打工的农民造成的,深层的原因在于政府没有积极为其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城市应给农民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认识,常德斥巨资兴建了蔬菜市场、粮食市场、副食市场、水果市场、农资市场、建材市场等一系列专业市场,既方便群众生活,又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源头上堵住了脏乱差现象的产生。
“城市工作必须先为市民着想,市民才能为城市着想,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城市工作。”刘剑英介绍说,在城市工作中,常德市政府已经和市民建成了互动机制,政府出台每一项大的举措,都会首先举行市民听证会,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而市民对城市工作有什么意见,也随时可以反馈到有关职能部门。“市民是城市工作的主体,是参与者、监督者,市民满意是城市工作的唯一标准。”刘剑英举例说,去年6月份以来,常德市公用事业局、城管执法局、环卫处、建设局、园林局等单位都结合自己的职责开展了“满意”活动,社会反映很好,明显提高了城市品位及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大调动了市民参与、支持城市工作的主动性。刘剑英感慨:“只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到实处,城市工作就会日新月异。”
定位于“生态园林城市”
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在年初作出决定,要在2020年把常德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和湘西北的区域经济中心。
刘剑英分析说,常德的这一城市发展定位既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趋势,也切合常德的实际,是一个浪漫又理性的设想。
“未来几年,将有常张、常吉、常荆、常邵、常岳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上长常高速,总共有6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常德将成为全国60个公路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再加上石长铁路和航空港,常德将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从而极大淡化地理位置较偏的先天性缺陷,形成湘西北的区域优势。”
“另外,常德比邻张家界,具有旅游陪角优势。”刘剑英认为,以上这些优势,为常德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和“湘西北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提供了良好机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坚持生态城市的发展取向,践行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常德就不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定位。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贵洪)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