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以“柔”克“刚”,这招可行
把紫桥豪园路划分为临时菜场规定路段,每天早晨7:30之前收摊;在紫桥社区修11个棚亭,让补鞋修伞摊点、水果摊集中经营;禁止门面出店经营,规定出店经营的物件只能摆一个,比如说冰柜、削水果的摊子等。
自3月21日开始,市城管武陵分局对紫桥小区的马路市场进行了系统整治,成效初现。近日,记者又一次走进紫桥,感受到了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的变化、艰辛和困扰。
执法之困
困惑一:与小贩陷入游击怪圈
8日早上,记者与城管队员老李在紫桥小区内转悠,一名卖竹笋的摊贩将摊位摆在了马路边,老李上前劝阻。“搬、搬、搬,马上就搬。”摊贩边说边把摊位移开。可当15分钟后,记者与老李再次巡逻到这里,这名小摊贩却又把摊位移到了马路边。“类似的游击战每天都在上演。”老李说,每天过了早晨7:30 ,菜贩子必须进入农贸市场,可他们未按规定执行,总和城管打游击。
据武陵城管市场中队的陈楠青介绍,“我们这次整治行动一共10个队员参与,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小区内的小商小贩‘躲猫猫’,那些怕我们的,我们来,他们走,不怕的,和你对着干,有时候不得已把他们的篮子、秤等物品收走,他们就站在我们办公室外面骂人。即使这样,我们也只能遵守规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困惑二:微笑执法遇到“厚脸皮”
9日,记者体验了城管的柔性执法。“80后”城管小唐,看到一名女士正准备占道停车。小唐微笑着上前提醒让她挪一下车。这名女士嘴里答应着,却拔掉钥匙径直走掉。原来,当微笑柔性执法遇到“厚脸皮”,也不好使。
前不久,一名占道经营的女摊贩将各种小商品摆了一地。城管队员微笑着请她撤离,可5次微笑劝阻换来的却是一顿抢白。
困惑三:遭遇“我要吃饭”之困
在执法中,城管队员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吃饭”,可面对市容,他们不得不在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市容环境之间选择。
紫桥小区8栋1单元外面,一位补锅修鞋的老手艺人,对于将自己的手艺摊迁往社区居委会后棚亭一事,颇有怨言。“我在自家楼底下呆习惯了,要从家里拿个什么东西,或者有个什么事都方便。这栋楼也已经习惯了我的存在。他们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找我修。我怕如果哪天我搬走,他们找不到人,另外找人修补,这会影响我的生意。”这位老手艺人说,“我也在棚亭那边呆了几天,生意冷淡,有些居民也还不习惯走远路去修个鞋,补个锅什么的。”
社区棚亭附近有一户“黄姐修鞋”,据这位黄姐介绍,小区为他们规划的这片棚亭已经运行一个月了,起初的几天,他们天天按时“上班”,可好景不长,问题显现出来了。大家普遍反映棚亭不透气,加之棚亭又是金属材料制成,太热,如果是夏天,怕是会中暑。还有些手艺人嫌这里离他们家太远,不愿意迁过来。现在,这些手艺人全部都搬回自家附近摆摊了。
从黄姐的口中,记者还得知,这里的棚亭前三个月免租金,但要交300元押金,三个月满后,每个月租金100元。黄姐告诉记者,那些年纪大的手艺人,怕搬到这里会影响自家生意。
城管说法
练好基本功,了解弱势群体生活
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人文关怀气氛浓厚的时代背景下,城管队员的言行直接关系公众对城管执法队伍的态度,因此对城管队员的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此,他们除了熟悉业务,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了解底层弱势群体生活等知识储备。
目前,城管对很多商贩采取的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数量的范围内经营,如果超出就采取劝离等措施。对于一些生活确实有困难的群众,可以建议他们向街道、民政部门求助。
“我还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长效管理机制,由社区牵头雇用物业管理公司,由物业管理公司收取物业管理费,进行长效管理。不仅如此,我也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紫桥小区的实际情况,在附近多修一个农贸市场,缓解紫桥农贸市场的压力。我们的整治行动也只有50天,50天以后,紫桥小区的管理又何去何从,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市城管武陵分局副局长刘海峰说。
支招
让游摊有场可进,有市可归
在城管工作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弱势群体的需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切实问题,如何在这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城管的管理对象大多是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和孤寡残等弱势群体,他们靠简单的商品买卖活动维系生活,乱摆乱卖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这些弱势群体无资金开设门店,无专业技能从事固定职业。城管队员去管,他们会抱怨:“不准在街头巷尾摆摊,叫我们去哪里?”该现象直接反映出市政功能完善与否。如果市场设施比较完善,就可以让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有场可进,有市可归”。
不过,“引摊入市”有一个过程,像紫桥的摊贩“不习惯离开家门口,嫌棚亭太远”,则需要管理和规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