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坚守常德垃圾处理一线
9月8日7时许,常德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准时开启新一天的运转。驻厂计量监督员沈俊早早来到地磅控制室,注视着屏幕上开始跳动的数字——一辆满载垃圾的运输车正缓缓驶上地磅台。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这个日处理常德一城“五区”1200多吨生活垃圾的地方重复上演。
沈俊对地磅数据进行监测
“师傅,车厢盖一定要扣紧,路上注意安全!”沈俊提醒着驾驶员。这样的话,他每天要重复几十遍。“垃圾运输最怕的就是沿途撒漏,既污染环境,又影响市容。”
每天约有200车次的垃圾运输车进出厂区,沈俊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对每一车垃圾进行精准计量和详细记录。“我们的工作看似简单,却关系到整个垃圾处理链条的数据准确性。”说话时,他的目光始终没有从监控屏幕上移开。作为常德市城市管理事务中心垃圾处理所派驻的驻厂计量监督员,他已经在这个行业坚守了34年。
沈俊提醒司机要安全驾驶
1991年,沈俊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桃树岗垃圾填埋场。他回忆道:“那时候的填埋场就是一片露天堆场,垃圾车一来,成群的苍蝇就会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酸臭味。工人们戴着简易的口罩作业,一天下来,身上的味道几天都散不掉。”
随着2011年常德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成投运,传统的垃圾填埋方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焚烧处理占比超过90%,标志着常德进入了生活垃圾“零填埋”的新时代。
“现在的工作环境和当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沈俊指着智能化计量系统介绍道,驻厂计量监督员的工作贯穿垃圾焚烧发电的全过程,通过地磅系统对所有进出运输车辆进行精准计量和数据记录,为生产管理、环保监测和政府结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垃圾清运车在地磅站进行称重
2019年,《常德市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省首个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地方性法规。沈俊亲身感受到了这一变革带来的显著成效:“分类处理后,不仅减少了处理量,还能实现变废为宝。现在市城区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和装修垃圾都实现了单独处理。”更让沈俊欣慰的是,常德市城区垃圾分类成效斐然。通过建立前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的完整体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焚烧发电厂的处理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34年的工作经历,让沈俊见证了常德垃圾处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站在现代化的中控室里,沈俊注视着实时传输到常德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监测数据,感慨地说:“现在的技术能有效解决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
从桃树岗垃圾填埋场到现代化焚烧发电厂,沈俊用34年的坚守见证了一座城市垃圾处理方式的革命性变迁。看着又一辆垃圾运输车缓缓驶入厂区,他微笑着说:“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为常德的蓝天白云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