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明之力 铸城市之魂——常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悠悠夏日,漫步沅澧大地的市井街巷,只见路面洁净、交通有序、绿意盎然……这幅动人画卷背后,是常德市对创优文明环境、厚植文明底蕴的不懈追求。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常德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同时多个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先进典型入选全国表彰名单。喜讯传来,全市上下欢欣鼓舞。
文明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实践。近年来,常德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丰润的道德滋养和磅礴的精神力量。
扬新风 文明培育入脑入心
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文明的高度。培育时代新人、塑造文明新风,关键在于让文明的种子深植人心。
在常德,理论宣讲告别了单向灌输,而是以更鲜活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广场、农家屋场,都成为理论学习的“流动课堂”。一场场沉浸式、“答问式”宣讲,让思想的伟力在情境交融中直抵人心,凝聚起奋进的共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常德精心选树道德标杆,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去年以来,常德4人上榜“中国好人”,16人上榜“湖南好人”,3人获评第九届湖南省道德模范,1人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从扎根乡村育人三十余载的“妈妈老师”徐晓丽,到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发的听障理发师刘婷婷,再到因火场勇救邻居不幸被截肢的熊亚洲……他们的动人事迹,通过报告会、故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在全市广泛传播,涵育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明风尚。
这座城市,同样将敬意投向默默无闻的一线劳动者。以“发现城市美好 感知身边温度”系列活动为依托,市文明办对来自环卫、物业、建筑等行业的323名“城市文明守护者”给予礼遇激励。14岁的常德少年周奕唯,在课余帮助兼职环卫工的母亲清扫街道。“劳动很光荣,帮妈妈做事不丢人。”他质朴的心声经媒体报道感动全国。今年,他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移风易俗的清新之风也吹遍了沅澧大地。常德创新推出纪规约束制、家庭承诺制、积分激励制等移风易俗“五制”模式,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澧县深化婚俗改革的经验获全国推介,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津市市白衣镇白衣庵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入选湖南省“十佳”。这些探索与实践,被央级、省级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常德“正家风、树新风、育民风”的扎实成效赢得赞誉。
聚民心 文明实践出新出彩
文明,不仅在于理念的认同,更在于行动的自觉。常德精心构筑平台,创新活动形式,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温暖桥梁。
特色阵地焕发蓬勃活力。常德统筹整合文化馆(站)、城市书房等1600余个文化阵地,将其打造为文明实践的坚实依托。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此蓬勃开展,让文明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有温度。去年以来,常德河街精心打造“桃花源式待客之道”示范街区,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新窗口。面向全体市民发出的《做灵醒好客的常德人》倡议,引发超过10万市民的热烈响应与共鸣,“灵醒好客”正内化为常德的城市品格。
文化惠民结出丰硕果实。以“四季村晚”“百团大赛”“送戏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常德将精神食粮送到百姓家门口。6万场次活动惠及群众2513万人次,400余支基层文艺团队活跃在城乡大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盈,精神面貌愈发昂扬向上。
志愿精神绘就最美底色。超过50万人的注册志愿者队伍以及15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投身爱心送考、护苗助学、文明劝导、环境保护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引领着社会风尚。澧县益启爱“筑梦未来”公益助学项目和石门县“诸葛助教·公益课堂”项目,凭借其精准的服务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入选湖南省2025年度“雷锋家乡学雷锋”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成为志愿服务的闪亮名片。
共建共享凝聚更强合力。市区两级300多家机关单位与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项目、服务、政策等资源下沉基层。去年以来,“迎端午 包粽子 话文明”等900余场精心策划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文明培育巧妙融合,让抽象的理念在基层生根开花,在互动中凝聚起更广泛的文明共识。
惠民生 文明创建加码幸福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创建的触角就伸向哪里。
聚焦民生痛点,常德扎实推进“岗位、车位、床位、厕位、梯位、学位”等“六位”惠民实事,将文明创建成果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近年来,886个老旧小区焕发新生,1100台加装电梯有效破解“爬楼难”;71公里城市供水管网、389公里排水管网的改造,畅通了城市“血管”;道路停车位新增5.9万余个,大大提升了生活便利度。这一项项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城市的温度,在精细治理中悄然流淌。常德大力推行“精管善治”,13.8万个智能窨井盖24小时守护市民“脚下安全”,1911千米废线拆除、1674千米缆线规整,还城市清朗天际。2898个5G基站、956个公共充电桩的建成,为城市注入科技动能,赋能智慧生活。
这份温度,更体现在管理的尺度与包容上。“交管人性化执法三十条”的推行,平衡执法刚性与温度;市城区15个临时规范经营点、9个夜市经营点的设置,让氤氲着人情味的“烟火气”点亮街巷。同时,57条示范街巷、67个小广场和口袋公园的打造,让市民转角遇见美,生活圈更加便捷舒适。常德还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成为此次湖南入选的唯一城市。
文明创建并非城市的“独角戏”,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奏曲”。常德坚持全域推进、城乡共建,文明村镇创建动力强劲,县级以上文明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超过95%和76%,一幅城乡文明交相辉映、融合发展的和谐画卷正徐徐铺展。
常德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次城市灵魂的深度雕琢。当常德丝弦的悠扬旋律与时代强音共鸣,当志愿者的真诚微笑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当老旧小区焕发新生、街巷转角邂逅公园,文明的种子早已深深植根于这片沃土,生长为支撑城市向上向善的坚韧脊梁。
审核:常德园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